求知 文章 文库 Lib 视频 iPerson 课程 认证 咨询 工具 讲座 Modeler   Code  
会员   
 
  
 
 
 
UE学习笔记:也谈用户分群
 

2010-05-24 作者:Schizophrenic Helicopter 来源:博客大巴

 

这几天接触了好些关于用户分群/分类这个话题的文章,读到较好的一篇“Audience Segmentation Models”,归纳了若干模型,我总结翻译成下表。

分类法

定义

特点

数据收集手段

产出物

细分市场

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产品或服务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

·细分市场之间的需求是差异化的;同一细分市场内是同质的
·同一细分市场对同一市场刺激做出相似反应,可通过市场干预而触及
·问卷
·访谈
·焦点小组
·购买意愿
·购买行为
·态度、价值观
·人口学信息

体验生命周期

消费者与某产品由始至终的交互过程

·目标在于根据体验不同阶段定位满足需求的产品及服务设计
·各阶段具有不同的需求
·现场观察
·问卷
·访谈
·人种学研究
·整体体验结构、阶段
·每一阶段的子任务
心智模型
用户理解产品的思考历程 ·了解用户如何应对问题空间
·用户如何将任务按活动归类,再如何将活动划归于整体体验中
·现场观察
·访谈 ·焦点小组
相关关系图(affinity diagram)

能力水平

用户使用某产品的发展阶段 根据熟悉/熟练程度划分  分析客服数据

 

情绪

用户完成某任务时历经的情绪状态 提醒设计师考虑用户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变化  情境性调研 情绪图(mood map)

表1:受众分群模型汇总

PERSONA去哪儿了?

看完上表,你可能疑惑为什么缺少了PERSONA这个模型。Baty在文章开篇首先将PERSONA排除在文章讨论范围之内,原因是PERSONA更多是作为设计沟通工具,与文中提及的集中分群模型有所区别(但关于这点有点语焉不详)。PERSONA是用户群的典型代表,聚合了该群体用户的特质、行为与需求。既可以提炼用户群中重叠的特质,综合成一个PERSONA;也可以将用户群根据差异的特质,形成不同的PERSONA~~

啥时候用哪种分法?

细分市场是传统市场调研的手段,调研结果通常与商业决策(如市场定位等)更相关,而不是具体的产品设计。更适合产品经理或决策层使用。
体验生命周期,相对而言也是比较宏观一点,具体案例参考这篇文章

心智模型、能力水平、情绪这几种分法,个人认为会更适合设计师去使用。因为更微观、更关注用户的具体行为和感受。

但是,为什么要分?

正如文中所说,分,说到底是一种Framing(翻译成确定框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帮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关键问题上,从而产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个人的看法是,分永远比不分好。正如分类是结构化思维的首要要素。有时候因为缺乏时间或资源,无法做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也可以在宽泛数据、经验或启发法的基础上,做一些基本分类。

图1是某次商城首页调研时,我为了更好阐述用户行为而做的分类——基于经验以及小范围的定性样本(12人)。这并非经过效度、信度检验的分类,但是有助于厘清思路,比一片混沌会好些?

图2是宝贝详情页调研时,为了阐明用户对于内容模块的需求态度变化、做的类似于情绪图的东西。希望能让stakeholders更直观地意识到用户在查看长长的详情页各个模块时的情绪,从而促进改动(目前已修改)。结论来自20人的测试+深访,以及一场焦点小组。

当时还没接触过情绪图,只是觉得会是更有说服力去阐释问题的形式。后来看到这篇文章,感觉有点相似,详情请参看链接。

总而言之

由于我主要负责定性的用户研究,更多时候是在基于一些定量调研的基础上再做特征深入分析,对于聚类、因子分析只了解个大概。个人认为,补充了定性研究的分群对设计师而言价值更大,因为有更丰富的细节。而手段和形式(所谓模型)可以是丰富多样的,比如综合两种分群方式,简化版等等。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piglili.blogbus.com/logs/47380932.html



从手机登录页面设计想到的
如何把无意识引入交互设计中
交互设计的真相
当视觉设计师遇上产品经理
手机交互设计原则
用户体验之网页板块设计
更多...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可用性评估
Desktop及Web-based视觉设计
认知原理与设计应用
手机用户界面设计


北京 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
北京 用户体验& 界面设计
上海 华为 用户体验& 界面设计
深圳 用户体验& 界面设计
爱立信 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北京 用户体验与界面设计
福州 以用户为中心的界面设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