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捐助,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

1元 10元 50元





认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求知 文章 文库 Lib 视频 iPerson 课程 认证 咨询 工具 讲座 Model Center   Code  
会员   
   
 
     
   
 
 订阅
探究华为HarmonyOS微内核架构设计(整理篇)
 
 
 
  299  次浏览      24 次
 2024-8-14
编辑推荐:
本文详细探讨了华为鸿蒙操作系统HarmonyOS的微内核架构,包括其设计原理、发展历程、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重点介绍了微内核在安全性、效率和跨平台能力上的优势,以及与宏内核的对比。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HarmonyOS在智能家居和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出色性能。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帮助。
本文来自于CSDND,由火龙果软件Linda编辑、推荐。

前言

鸿蒙操作系统自2019年发布以来,以其创新的微内核架构为核心设计理念,引起了业界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HarmonyOS的微内核架构设计,剖析其内在机制、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

一、什么是“微内核架构”

微内核架构(Microkernel Architecture)是一种操作系统内核设计范式,它是相对于宏内核(Monolithic Kernel)而言的一种更为精简和模块化的内核结构。微内核架构作为一种先进的操作系统设计模式,通过仅将最基本的服务置于核心层,大大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赋予了系统更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相较于传统的宏内核设计,微内核能够在保证核心功能最小化的基础上,使得外部服务和应用组件能够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灵活部署和高效运行,这在高度碎片化的物联网设备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

图1 宏内核架构图

图2 微内核架构图

引用网上的描述,宏内核就如同大管家,几乎包办一切,用户应用程序的需求直接向内核提出;微内核更像一个代理人,几乎所有的驱动、文件系统全部运行在与用户应用程序平级的用户模式下。因此微内核在效率方面处于劣势,也导致当前主流操作系统如Linux和Windows本质上使用的都是宏内核。

宏内核效率高,但众所周知,宏内核的操作系统尤其是Windows,经常会存在安全漏洞,用户在没有泄露密码且没使用问题硬件的情况下,还是会遭到被黑客入侵,因此安全性上微内核显然更胜一筹。此外,宏内核在实时性方面的表现也比不上微内核。

图3 宏内核与微内核的对比示意图

二、微内核的发展历史

微内核从开始提出至今就在不断发展完善,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也称为三代。

第一代:从无到有

图4 Mach概述图

第一代微内核的主要代表是 Mach,由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 Avie Tevanian 和 Richard Rashid 主导开发的。当时正是UNIX 发展正如日中天时期,因此Mach不可避免的受到UNIX的影响,最起码兼容unix是最起码的考量,但是与unix不同的是,Mach 使用微内核架构。Mach 以 IPC 是作为所有系统服务与内核交换数据的基础机制,充分运用 IPC、虚拟内存、多进程等特性将冗余的系统服务移出内核作为进程运行。

1986年,Mach 发布了第2版,但此时 Mach 内核并不提供完全的系统服务,该本的内核包含了大量 4.3 版本的 BSD 系统(UNIX的一个分支)代码提供系统服务,并且 BSD 系统服务运行在内核状态,这导致 Mach 内核的代码体积甚至大于常规 UNIX 内核。

Mach 3.0 于 1990 年发布,由于在系统服务之间完全使用 IPC 通信,而不是向宏内核那样直接进行函数调用,即便是多处理器机器上运行也性能损失惨重,Mach 3.0 最多比 UNIX 损失 67% 运行效率,这导致 Mach 3.0 以及其所代表的第一代微内核设计被看衰。此后断断续续有在 Mach 的基础上对性能进行提升的尝试,但是均不太理想,至此 Mach 成为了微内核第一代先驱者。

第二代:解决性能问题

第二代微内核的主要代表是 L3 和 L4,以及 QNX 系统使用的 Neutrino 内核。前面第一代的微内核 Mach 由于效率问题原因失败了,但是微内核的理念并没有被放弃,Jochen Liedtke 认为 Mach 的 IPC 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因为 IPC 部分不够精简,于是有了L3 和 L4 微内核,对 IPC 部分进行了很彻底的精简优化。除了 L4 内核,也还有其他微内核比如 Exokernel、Rambler 等,但做的比较成功的是:黑莓公司旗下的 QNX 系统所使用的 Neutrino 内核(QNX,1980年诞生,最初以 QUICK UNIX 为名,后改为 QNX;2004 年 QNX 被 Harman 国际收购;2010 年 Harman 国际下被黑莓收购,QNX 成为黑莓旗下的资产),QNX 主要为高可靠领域提供解决方案,比如交通、能源、医疗、航天航空等。

图5 QNX Neutrino微内核

第三代:安全问题

在前面两代的微内核的基础上,第三代微内核蓬勃发展,许许多多微内核都被开发出来,主要代表有:seL4、Fiasco.OC、NOVA 等。

本来第一代微内核的设计隔离了使内核安全性降低的系统服务,让系统服务漏洞不会影响内核,进而提高了内核安全性,可以说是关上了破坏系统的门, 但是第二代系统却又给攻击者开了个窗户。由于第二代微内核在内核中省去了关于安全性检查等步骤,把所有关于安全检查功能的实现都交给系统服务自己去实现,这导致系统服务的通信接口直接暴露给用户态,任何进程都可能无限制地请求系统服务,系统服务不得不花费额外的代价来区分请求是否合法,容易造成拒绝服务攻击。比如正常的文件服务应该是从虚拟文件系统服务->文件系统服务->磁盘驱动服务这个流程来完成的,但是如果攻击者如果绕过虚拟文件系统服务,直接无限制地请求攻击者本身没有权限访问的文件系统服务,使文件系统服务长期处于满载状态,让其他进程无法通过正常的虚拟文件系统得到文件系统服务。为了增强安全性,且不过分影响性能,人们开始研发第三代微内核。

seL4 是在第二代内核 L4 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seL4 不仅仅继承了 L4 内核家族的高性能特性,还具备基于端点(enndpoint)的 IPC 机制。 这种 IPC 机制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能力空间的概念,进程在使用 IPC 请求系统服务时必须具备相对应的能力,进程持有不可伪造的令牌来表示拥有请求某种服务的能力。令牌可以被复制,可以被转移,还可以通过 IPC 进行传输。令牌其实是一个指向存在于内核空间内核对象的指针,所以普通进程并不能修改自身以及其他进程的权限分配,但是内核可以对令牌指定的权限进行控制,从而保证了用户态不能绕过能力空间这个机制对系统服务造成滥用。

图6 sel4微内核

三、微内核结构组成

3.1 内核核心层

内核核心层是HarmonyOS微内核架构的基础,负责提供最核心的系统服务,确保操作系统的稳定运行。

3.1.1 进程管理与线程调度

在HarmonyOS微内核中,进程管理负责创建、销毁进程,以及维护进程状态和上下文信息。线程调度则负责决定哪个线程在何时获得CPU使用权,依据优先级、调度策略等因素进行公平、高效的调度决策。微内核设计强调最小化内核,因此,其进程管理与线程调度机制通常设计得简单且高效,避免不必要的复杂性导致的性能损失和安全隐患。

3.1.2 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模块负责整个系统的物理内存分配、回收,以及虚拟内存映射。在微内核架构中,内存管理单元(MMU)通常被用于实现地址空间隔离,确保不同进程只能访问其被分配的内存区域。HarmonyOS微内核的内存管理可能采用了分页或分段机制,以及高效的内存分配算法,如伙伴系统、 slab 分配器等,以确保内存的高效利用和安全性。

3.1.3 中断处理

中断处理是操作系统响应硬件事件的关键机制。HarmonyOS微内核的中断处理模块负责接收来自硬件的中断请求,快速保存当前执行环境,调用相应的中断服务例程(ISR),并在ISR执行完毕后恢复先前的执行环境。微内核设计中,中断处理应尽可能快,以降低中断延迟,保证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

3.1.4 基本的IPC机制

进程间通信(IPC)是微内核架构中不同进程(或服务)之间交换信息和同步的重要手段。HarmonyOS微内核可能提供了诸如消息传递、共享内存、信号量、互斥锁等基本的IPC机制,以支持服务间的协作。由于服务大多在用户态运行,微内核的IPC机制通常设计得高效且安全,确保在严格的权限控制下进行数据交换。

3.2 系统服务层

系统服务层包含了原本在宏内核中位于内核态的各种服务,如设备驱动、文件系统、网络协议栈等。在HarmonyOS微内核架构中,这些服务被重构为独立的用户态进程或服务,通过微内核提供的接口与内核核心层交互。

3.2.1 设备驱动

设备驱动在微内核中作为用户态服务运行,通过系统调用或者消息传递机制与内核核心层进行通信,请求访问硬件资源或上报硬件事件。这种设计允许驱动程序在用户态崩溃时不会影响内核的稳定性,同时简化了驱动的开发、部署和更新流程。

3.2.2 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服务同样在用户态实现,通过微内核提供的API与内核交互,执行文件的创建、删除、读写、目录操作等。这种分离设计提高了文件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安全性,同时允许文件系统服务独立升级,不影响内核或其他服务。

3.2.3 网络协议栈

网络协议栈(如TCP/IP)在HarmonyOS微内核中也被迁移到用户态,通过微内核提供的网络接口与硬件网络设备交互,处理数据包的收发、路由、拥塞控制等。这种设计有助于提高网络服务的可扩展性和故障隔离能力,同时简化了对新网络协议的支持。

3.3安全子系统

安全子系统是HarmonyOS微内核架构中确保系统整体安全的关键组成部分。

3.3.1 权限分离与访问控制

微内核通过严格的权限模型实现权限分离,每个服务、进程或用户都有明确的权限集,只能访问被授权的资源。访问控制机制则在系统调用、IPC等操作中实施,确保只有拥有适当权限的实体才能进行特定操作。这包括但不限于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强制访问控制(MAC)等策略。

3.3.2 安全通信

微内核可能实现了一系列安全通信机制,如加密的IPC通道、安全的远程过程调用(RPC)等,确保在服务间传递的数据得到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窃听或篡改。此外,可能还支持安全认证和身份验证机制,确保参与通信的服务身份的合法性。

3.3.3 可信执行环境(TEE)

HarmonyOS微内核可能集成或支持可信执行环境(TEE),如ARM TrustZone技术,提供一个隔离且受保护的执行环境,用于执行对敏感数据(如密钥、生物识别数据)的处理或存储操作。TEE提供了硬件级别的隔离和加密保护,增强了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3.4 跨平台支持层

跨平台支持层确保HarmonyOS微内核能够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稳定、高效运行。

3.4.1 硬件平台适应性

微内核通过精巧的设计,使其核心代码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能够在不同架构(如ARM、RISC-V等)的处理器上编译和运行。这通常涉及到对不同指令集特性的抽象,以及对处理器特定功能(如多核同步、中断处理等)的通用化封装。

3.4.2 硬件抽象层(HAL)

HAL作为微内核与硬件之间的中间层,为上层系统服务提供统一的接口,隐藏底层硬件的具体细节。在HarmonyOS中,HAL可能包括各种设备驱动的接口定义、平台相关的系统调用封装等,使得系统服务和应用程序无需关心底层硬件差异,只需按照统一接口编程即可。

3.4.3 跨平台设备驱动支持

通过HAL,HarmonyOS微内核能够支持多种硬件平台上的设备驱动。驱动开发者只需要按照HAL定义的接口编写驱动代码,即可实现跨平台的设备驱动。同时,微内核可能提供了驱动热插拔、动态加载等机制,进一步增强了驱动的灵活性和可移植性。

四、关键技术特点

4.1 模块化设计

HarmonyOS微内核采纳了高度模块化的架构设计,将内核功能划分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承载特定的功能组件,如进程管理模块、线程调度模块、内存管理模块、中断处理模块等。这些模块在开发、测试和升级过程中均可独立进行,大大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维护性。

模块间的关系遵循松耦合原则,这意味着模块间的依赖性最小化,单个模块的改动不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模块化设计使得HarmonyOS微内核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可根据不同应用场景和硬件条件,灵活增减和组合模块,以实现定制化的需求。

4.2 服务化整合

HarmonyOS倡导“一切皆服务”的理念,微内核通过服务化的方式组织和管理各类系统服务。服务注册、发现、调用机制是其核心特色之一,系统服务不再内嵌于内核中,而是作为独立进程运行在用户态,通过微内核提供的标准化接口与内核进行交互。

当系统启动或运行过程中,服务可以根据需求动态注册到服务注册中心,其他服务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查询服务注册表,按需调用所需服务。这种服务化整合设计促进了服务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也为构建分布式系统提供了便利。

4.3 安全机制

HarmonyOS微内核在安全设计层面力求全面、深入,通过多重安全防护手段确保系统的安全性。首先,依托于细粒度的权限模型,实现了严格的访问控制,确保进程和服务只能访问授权范围内的系统资源。

此外,采用加密的安全通信协议,确保服务间通信内容的私密性和完整性。HarmonyOS可能还引入了可信执行环境(TEE)技术,为敏感数据处理和关键服务提供硬件级别的隔离和保护。系统启动阶段采用安全启动机制,确保系统固件和内核的完整性,防止恶意篡改。

4.4 跨平台能力

HarmonyOS微内核采用标准化接口和硬件抽象层(HAL)技术,实现了对多种处理器架构(如ARM、RISC-V等)和设备类型的广泛支持。HAL屏蔽了底层硬件差异,使得上层服务和应用可以跨平台运行,且保持一致的性能和行为。

微内核在设计时特别关注跨平台性能的一致性,通过高效的内存管理和调度算法,以及对不同平台特性的针对性优化,确保在不同硬件平台上的系统性能不打折扣。

五、创新点分析

相比于其他微内核操作系统,如L4、QNX等,HarmonyOS微内核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5.1 分布式技术革新

HarmonyOS提出了分布式软总线的概念,实现了跨设备的无缝协同和资源虚拟化,打破了传统设备界限,构建了真正的万物互联生态环境。

5.2 资源管理策略

通过独特的资源调度算法和确定性时延引擎,HarmonyOS微内核在面对复杂的分布式计算场景时,仍能保持优异的性能表现和低时延响应,尤其适合工业自动化、车联网等对实时性要求高的领域。

5.3 安全强化

除了常见的权限管理、安全通信等安全机制外,HarmonyOS还在系统安全设计上采取了更深层次的防御措施,如引入分布式设备信任链机制,确保设备间通信的安全可信。

六、应用场景与效果评估

6.1 分布式计算场景下的优势展现

设备间协同:在智能家居场景下,HarmonyOS微内核通过分布式软总线技术,让各类智能设备仿佛成为一个整体,实现跨设备的任务调度、数据交换和资源虚拟化。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发出指令,控制家中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设备。

低时延响应:在工业自动化和车联网应用中,HarmonyOS微内核凭借其确定性时延引擎和高效的资源调度策略,确保了在分布式计算环境下的实时响应,满足了高度精密控制和快速响应的要求。

6.2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及性能测试结果

以某一实际部署的智能家居项目为例:

案例背景:该项目运用HarmonyOS微内核技术,整合了多品牌、多品类的智能家居设备,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家庭自动化解决方案,系统规模覆盖上百种不同类型的设备。

系统部署与实施:HarmonyOS微内核在每一台智能设备上实现部署,通过统一的HAL和标准化接口连接不同设备。系统集成涵盖了各类服务组件,如语音识别服务、设备控制服务、数据同步服务等,全部以服务化的方式运行并进行统一管理。

性能测试与评估:经过严格的性能测试,HarmonyOS微内核在设备间通信、服务调用、任务调度等方面表现出色。数据显示,在跨设备联动场景下,系统平均响应时间低于5毫秒,消息传输速率超过100Mbps,系统资源利用率始终保持在60%以内,展现出优秀的性能水平。

用户反馈与改进建议:实际用户普遍反馈HarmonyOS微内核在智能家居环境中的体验良好,设备间协同流畅,响应速度快。同时,通过持续收集用户反馈和建议,HarmonyOS团队正积极对微内核进行优化迭代,解决个别设备适配问题和功能短板,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系统性能。

   
299 次浏览       24
相关文章

一文了解汽车嵌入式AUTOSAR架构
嵌入式Linux系统移植的四大步骤
嵌入式中设计模式的艺术
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 模块化 & 分层设计
相关文档

企点嵌入式PHP的探索实践
ARM与STM简介
ARM架构详解
华为鸿蒙深度研究
相关课程

嵌入式C高质量编程
嵌入式操作系统组件及BSP裁剪与测试
基于VxWorks的嵌入式开发、调试与测试
嵌入式单元测试最佳实践

最新活动计划
面向对象业务分析与系统设计 10-16[线上]
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高级实践 10-17[线上]
Qlik Sense数据分析技术 10-17线上]
基于 UML 和EA进行分析设计 10-22[北京]
用户研究与用户建模 10-24[北京]
QT应用开发 10-24[北京]
 
 
最新文章
基于FPGA的异构计算在多媒体中的应用
深入Linux内核架构——简介与概述
Linux内核系统架构介绍
浅析嵌入式C优化技巧
进程间通信(IPC)介绍
最新课程
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
代码整洁之道-态度、技艺与习惯
嵌入式软件测试
嵌入式C高质量编程
嵌入式软件可靠性设计
成功案例
某军工所 嵌入式软件架构
中航工业某研究所 嵌入式软件开发指南
某轨道交通 嵌入式软件高级设计实践
深圳 嵌入式软件架构设计—高级实践
某企业 基于IPD的嵌入式软件开发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