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捐助,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

1元 10元 50元





认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求知 文章 文库 Lib 视频 iPerson 课程 认证 咨询 工具 讲座 Model Center   模型库  
会员   
   
基于 UML 和EA进行分析设计
9月9-10日 北京+线上
大模型核心技术RAG、MCP与智能体实践
8月14-15日 厦门
图数据库与知识图谱
8月28日-29日 北京+线上
   
 
 订阅
ASPICE中配置管理是个什么东西?
 
作者: 罗宇超
  73  次浏览      5 次
 2025-8-2
 
编辑推荐:
本文主要介绍到底什么是配置管理,配置管理的解决方案如何从“写文档”到“做产品,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于汽车电子与软件,由火龙果软件Alice编辑、推荐。

前言

当甲方要求“交出所有文档”时,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在汽车行业,有一个经典场景:主机厂(甲方)向零部件供应商(乙方)索要某个样件的配置项管理清单,乙方发给甲方一份Excel表格,而当甲方想进一步查看表格中对应的文档及其相关的评审记录、基线记录时,乙方苦笑着翻开一个包含数百个文件的文件夹,里面堆满了评审记录、变更日志、基线证明……

ASPICE中的配置管理(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M)究竟是一套严谨的研发规范,还是变成了“文档游戏”的代名词?

 

一.到底什么是配置管理? 先忘掉那些翻译腔

ASPICE 3.1的官方文档上写的是:

配置管理过程的目的是:,建立和维护过程或项目的所有工作产品的完整性,并使其对受影响方可用。

The purpose of th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Process is to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all work products of a process or project and make them available to affected parties.

说人话就是:在车载系统开发过程中,要时时刻刻记录完整的工作产物。

那工作产物是啥?

对整车厂而言,是车,对零部件厂商而言,则是整个零部件,包含了软件和硬件的部分。

为什么要记录工作产物的完整性?

这个也比较好理解,比如供应商A给主机厂B供应了一个版本的零部件,比如C样,那么主机厂需要知道,这个C样,是基于哪些需求文档、哪些测试用例实现的,交过来的是哪个软件版本、硬件版本。这样主机厂才能一清二楚,方便主机厂后续去做验证、集成,以及进一步开发。

到此为止,我觉得都是比较合理的要求。

但为什么,今天的配置管理变成了“文档收割机”?

我们用一个V模型场景来实际还原一下:

1.需求阶段

乙方写了《泊车系统需求规范》v1.0,评审发现5个问题,修改后v1.1。

2.架构阶段

基于v1.1,架构师输出《软件架构设计》v2.0,评审发现3个问题,修改后v2.1。

3.测试阶段

测试工程师基于v2.1写《系统测试用例》v3.0,发现需求理解有偏差,回溯修改需求到v1.2,再回到测试用例v3.1。

此时,甲方要求乙方交付C样件,配置项清单需要提供:

• 需求v1.2 + 评审记录(含5次问题闭环)

• 架构v2.1 + 评审记录(含3次问题闭环)

• 测试用例v3.1 + 评审记录(含2次迭代)

• 变更请求单 + CCB 会议纪要 + 影响分析

• 代码、编译报告、刷写脚本、标定数据……

工程师算了一笔账: 一份需求文档,衍生出至少12份附属文档。

一个ECU项目平均200份需求,就是2400份文档。

一个项目2000人天,其中80%在写这些“证明你妈是你妈”的材料。甲方收到的文档堆中,90%是“形式合规”,而非“实质合规”。

相信聪明的读者已经看出来了,上述问题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在评审记录里面,全部标记为通过,文档至少少了一半。这也是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手动狗头)

但实际开发项目,研发文档都是一次写对的?评审一次全通过?这样的团队,别说12个月造车了,我觉得6个月都有可能。

 

二、 甲方的“信任危机”与 乙方的“形式主义”

甲方要求乙方提供全部过程文档,既是对乙方研发能力的信任缺失,更是对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的定位不清。

这种信任缺失,无可批判,因为即使在一家公司内部,也有部门墙,部门与部门之间也有自身的利益冲突,互相不信任天然存在,更不用说甲方与乙方呢?大家都不是好哥俩儿。

不过,对于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甲方需要想清楚。

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甲方所要求的正向研发、合规、追溯性,其实更多已经沦为了形式文档。

而他真正需要的“产品”,在如此繁杂的文档要求下,事实上,质量大打折扣。

举个例子,某供应商在ASPICE评审中,将需求评审记录中的问题数量从10个“优化”为0个,评审结论直接标注“一次性通过”。甲方虽存疑,但因缺乏技术能力深入核查,最终验收通过。

我尝试来猜测一下甲方的真正诉求 :

1.确保C样件和上一次交给乙方的需求一致

2.出了问题,乙方能快速定位

3.乙方流程合规、可信,满足汽车行业规范

如果甲方想用“文档完整性”来代偿“流程可信度”,实际上是在蒙着眼睛,糊弄瞎子呢。文档越多,可信度越低——因为工程师开始“批量通过”评审记录,CCB会议纪要,有一份固定模板,只需要改日期即可。

 

三、 解决方案:从“写文档”到“做产品”

1. 从“文档合规”到“流程可信”

配置管理的核心不是“堆积文档”,而是通过 工具链自动化 和 流程可信度设计 ,让甲方无需查看所有文档,也能信任乙方的能力。

解决方案:

• 工具链自动化 :

使用研发管理ALM工具自动生成版本记录、基线化证明、评审日志等等,减少人工干预。

• 流程可信度设计 :

通过标准化的评审流程、CCB(变更控制委员会)机制、问题跟踪闭环,确保每次变更都有迹可循,这些变更在系统中自动生成,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都无法修改,甲方自然而然可以相信这些记录。

• 用抽查代替全部文档交付:随时抽查乙方提供的任何一份文档在工具链系统中的正向研发、可追溯性、评审、基线等等,而避免让乙方一次性将这些文档全部导出,进行整理。

案例:某 Tier 1 厂商的文档交付实践

某头部Tier 1厂商通过工具链整合,使用一站式的研发平台ALM,每次交付时,除了交付最终定稿的研发文档之外,过程文档都留存在乙方研发系统中。甲方通过平台可实时查看:

• 当前版本的 基线状态

• 所有变更的审批记录

• 问题跟踪的闭环状态

最终,甲方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即可验证合规性,无需接收纸质文档。

2. 敏捷开发与ASPICE的融合

敏捷开发强调“快速迭代、最小化文档”,而ASPICE要求“过程合规、可追溯”。两者的冲突看似不可调和,但核心目标一致: 交付高质量、可验证的产品 。

融合路径:

• 以产品为核心 :

敏捷团队在开发过程中,最小化地写下实现的feature、story、task的ticket,由工具链自动组装成完整的文档,并完成版本管理、基线管理、变更评审等相关的功能。

• 轻量化文档 :

用自动化工具生成评审记录、变更日志,避免人工撰写冗长文档。同时, 借助AI工具,快速生成文档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节约至少50%人力 。

 

四.写在最后

给甲方的三句话

1.你要的不是文档,是可控性 。

可控性可以通过工具链+抽查实现,而不是通过文档堆叠。

2.你要的不是历史,是此刻的确定性 。

交付基线就是此刻的确定性,历史版本留在工具系统上,需要时再查。

3.你要的不是流程,是结果 。

如果C样件在台架上跑不过测试,给你1000份文档也没用。

给乙方的三个行动

1.今晚就把ALM上线提上日程 ,没有工具链,线下用Word、Excel实现这一切,除非你愿意把团队规模扩大一倍,另一半人专门写文档。

2.明天和甲方开一次对齐会 ,重新定义“交付基线”的范围,把历史版本、评审记录等,从交付清单里删掉。

3.下周把CCB会议从线下搬到ALM ,让每一次变更都有迹可循,但不必每次都打印出来。

 

   
73 次浏览       5
 
相关文章

CMM之后对CMMI的思考
对软件研发项目管理的深入探讨
软件过程改进
软件过程改进的实现
 
相关文档

软件过程改进框架
软件过程改进的CMM-TSP-PSP模型
过程塑造(小型软件团队过程改进)
软件过程改进:经验和教训
 
相关课程

以"我"为中心的过程改进(iProcess )
iProcess过程改进实践
CMMI体系与实践
基于CMMI标准的软件质量保证

最新活动计划
大模型RAG、MCP与智能体 8-14[厦门]
图数据库与知识图谱 8-28[北京]
OCSMP认证:OCSMP-MBF 8-29[北京]
基于 UML 和EA进行分析设计 9-9[北京]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案例实践 9-24[北京]
需求分析师能力培养 10-30[北京]
 
 
最新文章
iPerson的过程观:要 过程 or 结果
基于模型的需求管理方法与工具
敏捷产品管理之 Story
敏捷开发需求管理(产品backlog)
Kanban看板管理实践精要
最新课程
基于iProcess的敏捷过程
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项目管理
持续集成与敏捷开发
敏捷过程实践
敏捷测试-简单而可行
更多...   
成功案例
英特尔 SCRUM-敏捷开发实战
某著名汽车 敏捷开发过程与管理实践
北京 敏捷开发过程与项目管理
东方证券 基于看板的敏捷方法实践
亚信 工作量估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