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捐助,支持我们的公益事业。

1元 10元 50元





认证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必填



文章 咨询 工具 课程  
会员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案例与实践
10月15日-16日 北京+线上
车载系统功能开发方法与实践
10月25日-26日 北京+线上
SysML和EA进行系统设计与建模
11月19-20日 北京+线上
   
 订阅
跨部门协作不再 “鸡同鸭讲”:MBSE 用 “统一模型” 打通汽车电子研发链
 
作者:鲁工帮
  120   次浏览      7 次
 2025-9-22
 
编辑推荐:
本文主要从真实案例、技术原理、数据验证三个维度,拆解 MBSE 如何让汽车电子研发的 “部门墙” 轰然倒塌。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控制工程,由火龙果软件Alice编辑、推荐。

凌晨两点的车企研发中心,电子电气部的李工还在对着电脑叹气。屏幕上同时打开着三份文件:机械部传来的车身结构图纸标注着 “此处需预留传感器安装位”,却没写清接口尺寸;软件部提交的控制逻辑代码里,“CAN 总线信号延迟阈值” 被定义为 50ms,而硬件部的电路板设计默认阈值是 30ms;更棘手的是,测试部刚反馈 “自适应巡航功能在低温环境下频繁失效”,可三个部门查了半天,都觉得问题出在对方的设计里 —— 这不是李工第一次经历这样的 “协作困局”,却是汽车电子研发领域每天都在上演的真实场景。

随着汽车向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 转型,一辆智能汽车的电子电气系统已包含超过 100 个 ECU(电子控制单元)、5000 + 条控制策略、10 万 + 行代码,涉及机械、电子、软件、测试等十几个部门。传统 “文档驱动” 的研发模式下,各部门用各自的语言(CAD 图纸、代码、Excel 表格、测试报告)沟通,就像 “鸡同鸭讲”,信息差导致的返工、延期、成本超支成了行业顽疾。据德勤 2023 年《全球汽车研发效率报告》显示,全球车企因跨部门协作不畅导致的研发成本浪费平均占总研发投入的 18%,新车上市周期平均延长 3-6 个月,其中汽车电子系统是 “重灾区”。

破局的关键,藏在一个叫 MBSE 的方法论里。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不是某款软件,也不是某个工具,而是用 “统一模型” 替代 “碎片化文档”,让所有部门在同一个 “数字孪生载体” 上协作的研发范式革命。今天,我们就从真实案例、技术原理、数据验证三个维度,拆解 MBSE 如何让汽车电子研发的 “部门墙” 轰然倒塌。

一、案例直击:从 “3 个月返工” 到 “一次过审”,某新势力车企的 MBSE 实践

2022 年,国内某头部新势力车企(下称 “A 车企”)启动首款 800V 高压平台车型的电子电气研发项目,最初沿用传统模式,却在项目启动 4 个月后遭遇 “滑铁卢”:

高压平台的核心是 “高压配电单元(PDU)”,需要机械部设计壳体结构、电子部设计电路板、软件部开发能量管理策略、测试部制定高低温可靠性方案。项目初期,各部门按计划输出文档:机械部用 SolidWorks 画完壳体,标注 “散热孔直径 10mm,间距 20mm”;电子部用 Altium Designer 设计电路板,将功率芯片布局在散热孔正上方;软件部用 MATLAB/Simulink 写好策略,设定 “当 PDU 温度超过 85℃时启动强制散热”。

可到了样品组装阶段,问题集中爆发:机械部的壳体散热孔位置与电子部的芯片布局偏差 5mm,导致芯片无法对准散热通道;更严重的是,测试部在 - 30℃低温测试中发现,软件策略里的 “预加热启动阈值” 是 - 10℃,而硬件部的电容选型仅支持 - 25℃启动 —— 这意味着车辆在北方冬季可能无法正常通电。

最终,项目被迫暂停 3 个月,十几个工程师加班修改设计:机械部重新开模调整壳体,电子部更换电容型号,软件部修改策略阈值,仅返工成本就超过 200 万元。

“当时就意识到,传统模式已经跟不上智能汽车的研发节奏了。”A 车企电子电气研发负责人王总回忆,2023 年初,团队决定引入 MBSE 方法论,以第二款 800V 车型的 PDU 研发为试点,重构协作流程:

第一步:搭建 “统一模型”,替代 “多语言文档”

团队用 SysML(系统建模语言)搭建了 PDU 的 “系统级模型”,这个模型不是单一图纸,而是包含 “需求 - 功能 - 逻辑 - 物理” 四个维度的数字孪生体:

• 需求维度:明确 “支持 800V 电压输入”“-40℃~125℃工作温度”“散热效率≥90%” 等核心指标,所有部门可实时查看,避免需求传递偏差;

• 功能维度:拆解 “高压配电”“能量监测”“故障保护” 三大功能,每个功能对应明确的责任部门,比如 “能量监测” 由软件部负责,“故障保护” 由电子部与软件部协同;

• 逻辑维度:用流程图展示各功能的交互关系,比如 “当温度超过 100℃时,软件部的散热策略触发,电子部的风扇控制模块执行”,避免逻辑冲突;

• 物理维度:嵌入机械部的壳体结构模型、电子部的电路板模型,通过模型关联,确保散热孔与芯片位置 1:1 匹配,无需反复核对图纸。

第二步:实时协同评审,把 “问题扼杀在设计阶段”

模型搭建完成后,团队没有像过去那样 “各部门做完再汇总”,而是每周召开 “模型评审会”:机械部修改壳体尺寸后,模型会自动提示电子部 “芯片布局需同步调整”;软件部修改温度阈值前,可在模型中查看电子部的电容耐受温度,避免选型冲突。

最关键的是,测试部在模型阶段就介入:将 “-40℃低温启动” 的测试场景输入模型,通过仿真工具模拟,提前发现 “软件预加热阈值与硬件电容选型不匹配” 的问题 —— 这次没有等到样品阶段,而是在设计初期就解决了,避免了返工。

第三步:模型驱动开发,实现 “从设计到测试的无缝衔接”

模型确定后,各部门基于同一模型开展开发:电子部的电路板设计直接调用模型中的物理维度参数,软件部的代码可通过工具从逻辑维度自动生成,测试部的测试用例则基于需求维度的指标制定。整个过程中,模型是 “唯一数据源”,不存在 “文档版本不一致” 的问题。

最终,这款 PDU 的研发周期从原来的 7 个月缩短至 4 个月,返工成本几乎为零,样品一次通过高低温、高压等所有测试。王总在后续的行业分享中提到:“MBSE 最大的价值,是让所有部门不再‘各说各话’,而是围绕同一个模型‘同频共振’。”

二、深度剖析:MBSE 打通研发链的 “三大核心逻辑”

A 车企的案例不是个例。据 IDC 2024 年《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前 20 大车企中,已有 17 家在电子电气研发中引入 MBSE,平均研发效率提升 35%,返工率下降 60%。MBSE 之所以能打破 “部门墙”,核心在于它解决了传统研发模式的三大痛点,构建了全新的协作逻辑。

逻辑 1:用 “单一数据源” 替代 “多源信息孤岛”,解决 “信息差” 问题

传统研发模式的本质是 “文档传递”:机械部输出 CAD 图纸,电子部输出 PCB 文档,软件部输出代码注释,测试部输出 Excel 用例。这些文档格式不同、版本更新不同步,很容易出现 “你用的是 V2.0 图纸,我用的是 V1.0 文档” 的情况。

比如某车企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故:软件部根据 3 月份的 “自动驾驶传感器位置文档” 开发了感知算法,而机械部在 4 月份悄悄修改了传感器安装角度(未同步更新文档),导致实车测试时传感器识别精度下降 50%,排查半个月才发现是文档版本不一致。

MBSE 的解决方案是 “模型即数据源”:所有部门共用一个系统级模型,任何部门对模型的修改都会实时同步,且系统会记录 “谁改了什么、什么时候改的、为什么改”,形成完整的追溯链条。就像一个 “共享文件夹”,但比文件夹更智能 —— 它能自动关联相关模块,比如修改传感器安装角度后,模型会自动提示软件部 “感知算法的参数需同步调整”,避免信息遗漏。

从技术层面看,这个 “单一数据源” 依托于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MBSE 模型作为核心模块嵌入其中,实现机械、电子、软件等不同领域模型的 “关联与协同”。比如在汽车电子的 “域控制器” 研发中,电子部的 PCB 模型与软件部的控制逻辑模型通过 PLM 系统关联,当 PCB 上的芯片位置变化时,软件部的模型会收到 “中断向量表需调整” 的提示,确保硬件与软件的匹配。

逻辑 2:用 “早期仿真验证” 替代 “后期物理测试”,解决 “试错成本高” 问题

汽车电子研发的一大痛点是 “试错成本高”:一款 ECU 的样品成本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若到了样品阶段才发现问题,不仅要重新制作样品,还要延误项目周期。传统模式下,由于各部门设计相对独立,很多问题只能等到物理测试时才能暴露,导致 “边测试边修改” 的恶性循环。

MBSE 的核心优势之一是 “早期仿真验证”—— 在没有制作物理样品之前,通过模型对系统的功能、性能、可靠性进行仿真,提前发现问题。这种 “虚拟测试” 不仅成本低(仅需软件资源),还能覆盖更多场景(比如极端温度、复杂路况),避免物理测试的局限性。

以智能汽车的 “线控制动系统” 研发为例,传统模式下,电子部设计电路板、软件部开发控制策略、机械部设计制动卡钳后,要先制作样品,再进行实车测试,若发现 “制动响应延迟超过 0.5 秒”,则需要重新调整设计,整个过程可能需要 1-2 个月。

而基于 MBSE 的研发流程中,团队会在模型阶段就搭建 “线控制动系统的仿真平台”:

• 嵌入机械部的制动卡钳模型(包含摩擦系数、行程等参数);

• 接入电子部的 ECU 模型(包含芯片响应速度、信号传输延迟等参数);

• 加载软件部的控制策略模型(包含制动压力计算逻辑、故障处理流程等);

• 模拟不同场景(比如紧急制动、低温制动、满载制动),通过仿真工具计算制动响应延迟、制动距离等关键指标。

若仿真发现 “低温环境下制动响应延迟达到 0.6 秒”,团队可以直接在模型中排查问题:是机械部的制动卡钳在低温下摩擦系数下降?还是电子部的 ECU 信号传输延迟增加?或是软件部的控制策略没有考虑低温补偿?无需制作样品,就能快速定位问题并修改,大幅降低试错成本。

数据显示,通过 MBSE 的早期仿真验证,汽车电子系统的 “样品测试通过率” 可从传统模式的 50% 提升至 85% 以上,单次研发周期缩短 20%-30%。比如博世在其 ESP(电子稳定程序)的研发中,引入 MBSE 后,仿真测试覆盖的场景从原来的 300 种增加到 1200 种,样品迭代次数从 4 次减少到 1 次,研发成本降低 40%。

逻辑 3:用 “需求 - 设计 - 测试闭环” 替代 “线性传递”,解决 “责任不清” 问题

传统研发中,跨部门协作的另一个痛点是 “责任不清”:需求从市场部传递到研发部,再分解到各部门,若最终产品不符合需求,往往找不到明确的责任方 —— 市场部说 “需求写清楚了”,研发部说 “需求理解没问题”,各部门互相推诿。

MBSE 通过 “需求追溯矩阵” 构建了 “需求 - 设计 - 测试” 的闭环:在模型中,每一个设计参数都能追溯到对应的需求,每一个测试用例都能对应到具体的设计参数。简单来说,就是 “需求可追溯、设计可验证、测试可闭环”。

比如某车企的 “智能座舱” 研发项目中,市场部提出 “中控屏响应速度≤0.3 秒” 的需求,在 MBSE 模型中,这个需求会被分解为:

• 电子部:CPU 主频≥2GHz,内存带宽≥10GB/s;

• 软件部:UI 渲染引擎帧率≥60fps,触控信号处理延迟≤0.1 秒;

• 测试部:制定 “触控响应速度测试用例”,验证实际响应时间是否≤0.3 秒。

若测试时发现响应速度为 0.5 秒,通过模型的追溯功能,可以快速定位问题:是电子部的 CPU 主频只达到 1.8GHz(未满足设计参数)?还是软件部的 UI 渲染帧率只有 45fps(未达到要求)?责任清晰,无需扯皮。

这种闭环逻辑不仅解决了 “责任不清” 的问题,还能确保 “需求不丢失、不偏离”。比如在研发过程中,市场部若提出 “中控屏需支持手势控制” 的新增需求,只需在模型中添加对应的需求条目,系统会自动提示电子部(需增加手势识别传感器接口)、软件部(需开发手势控制算法)、测试部(需制定手势识别准确率测试用例),避免新增需求被某一部门遗漏。

三、数据验证:MBSE 的 “商业价值” 到底有多高?

对于车企而言,MBSE 不是 “技术炫技”,而是能带来实实在在商业价值的 “效率工具”。我们从研发周期、研发成本、产品质量三个维度,结合行业数据,看看 MBSE 的 “价值含金量”。

维度 1:研发周期缩短 20%-40%,抢占市场窗口期

智能汽车市场的竞争,本质是 “时间的竞争”—— 一款新车早上市 3 个月,就能抢占 10%-15% 的市场份额(据麦肯锡《汽车市场竞争分析报告》)。而 MBSE 通过 “早期仿真”“实时协同”,大幅缩短了研发周期。

宝马在其 iX 电动车的电子电气研发中,引入 MBSE 后,将原本需要 18 个月的 ECU 研发周期缩短至 11 个月,缩短了 39%;大众集团在 MEB 电动平台的研发中,通过 MBSE 实现了 “多车型共享电子电气架构”,不同车型的电子电气系统研发周期从原来的 12 个月缩短至 8 个月,缩短了 33%。

国内车企的表现同样亮眼:比亚迪在刀片电池的 BMS(电池管理系统)研发中,采用 MBSE 后,研发周期从 9 个月缩短至 6 个月,提前 3 个月实现量产,帮助刀片电池快速配套多款车型;蔚来在 ET5 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研发中,通过 MBSE 将研发周期缩短 35%,使其成为国内首批搭载 4 颗 Orin 芯片的车型之一,抢占了智能驾驶的市场先机。

维度 2:研发成本降低 15%-40%,减少浪费

研发成本的降低,主要来自 “返工成本减少” 和 “资源利用率提升” 两个方面。传统模式下,返工成本占研发总成本的 15%-25%,而 MBSE 通过 “早期问题发现”,将返工成本降低 60% 以上。

据博世发布的《汽车电子研发效率报告》显示,采用 MBSE 后,其汽车电子系统的返工成本从原来的 22% 降至 8%,单项目研发成本平均降低 28%;大陆集团在其自动驾驶系统的研发中,通过 MBSE 减少了 65% 的物理样品制作,仅样品成本就节省了 3500 万元 / 项目。

除了返工成本,MBSE 还能提升资源利用率。比如在仿真测试环节,传统模式下,测试部需要等待各部门提供样品后才能开始测试,设备利用率不足 50%;而 MBSE 的 “虚拟测试” 可以在设计阶段同步进行,测试设备利用率提升至 80% 以上,减少了设备闲置浪费。

维度 3:产品故障率下降 50%-70%,提升用户满意度

产品质量是车企的 “生命线”,而 MBSE 通过 “需求 - 设计 - 测试闭环”,大幅降低了产品故障率。

特斯拉在 Model Y 的电子电气系统研发中,采用 MBSE 后,将电子系统的故障率从 Model 3 的 12% 降至 Model Y 的 5%,下降了 58%;小鹏汽车在 G9 的 XNGP 智能驾驶系统研发中,通过 MBSE 的仿真测试,提前发现了 23 个潜在故障点,实车故障率比 G3 降低 67%,用户投诉量减少了 75%。

从用户层面看,产品故障率的下降直接带来了用户满意度的提升。J.D. Power 2024 年《中国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显示,采用 MBSE 的车企,其新车电子系统的用户满意度平均为 86 分(满分 100 分),比未采用 MBSE 的车企高 18 分;在 “智能驾驶功能可靠性” 维度,采用 MBSE 的车型满意度更是高出 25 分。

四、挑战与未来:MBSE 不是 “一蹴而就”,但已是 “必然选择”

尽管 MBSE 的优势显著,但从行业实践来看,车企在引入 MBSE 时仍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 1:人才缺口 —— 懂 “系统建模” 的工程师稀缺

MBSE 需要工程师具备 “系统思维”,不仅要懂自己领域的技术(比如电子、软件),还要理解其他部门的需求,掌握 SysML、MATLAB/Simulink 等建模工具。但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同时具备 “专业技术 + 建模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超过 10 万人(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

为解决这个问题,部分车企已开始 “内部培养 + 外部合作”:比亚迪与高校合作开设 “MBSE 专项课程”,每年培养 500 + 名建模工程师;蔚来则引入外部咨询机构,对现有工程师进行为期 3 个月的集中培训,确保每个研发团队至少有 2 名 MBSE 核心成员。

挑战 2:工具整合 —— 不同领域的模型工具需 “互联互通”

汽车电子研发涉及多种工具:机械部用 SolidWorks、电子部用 Altium Designer、软件部用 MATLAB/Simulink、测试部用 Vector CANoe。这些工具原本相互独立,要实现 MBSE 的 “统一模型”,需要将这些工具整合,确保模型数据能

相互 “对话”。比如电子部用 Altium Designer 设计完电路板后,要将其导入到 PLM 系统中与 MBSE 模型集成,可由于文件格式不兼容、数据接口不匹配,导致导入失败或数据丢失 —— 这就像不同语言的人试图通过翻译软件交流,却发现翻译软件 “翻译错误”。

目前,部分工具厂商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推出 “MBSE 集成套件”:比如达索系统的 3DEXPERIENCE 平台,通过插件形式集成了 SolidWorks(机械设计)、Simulia(仿真分析)、Capital(电子电气设计)等工具,实现模型数据的 “一键同步”;西门子的 Teamcenter PLM 系统,与 PTC 的 Creo(机械设计)、MathWorks 的 MATLAB/Simulink(软件建模)深度集成,确保各领域模型在同一平台上协同。但从行业整体来看,工具整合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挑战 3:文化变革 ——“部门本位主义” 向 “系统思维” 转型难

MBSE 的核心是 “系统思维”,要求工程师从 “关注局部” 转向 “关注整体”,从 “部门利益优先” 转向 “系统最优”。但在传统车企中,长期形成的 “部门本位主义” 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某老牌车企引入 MBSE 初期,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机械部为了赶项目进度,在未与电子部沟通的情况下,擅自修改了传感器安装支架的尺寸,导致电子部设计的传感器接口无法匹配 —— 当电子部提出异议时,机械部却回应 “我们的设计不影响机械结构的完整性,接口问题是你们电子部该解决的”。这种 “本位主义” 思维,使得 MBSE 的协同机制难以落地。

为了打破这种文化壁垒,车企需要从组织架构、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变革:一些车企设立了 “系统工程办公室(SE Office)”,作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负责 MBSE 流程的监督与推进;部分车企则将 “跨部门协作能力” 纳入工程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从制度层面引导员工树立 “系统思维”。

尽管挑战重重,但 MBSE 在汽车电子研发领域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随着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汽车领域的深度融合,未来汽车将成为一个高度复杂的 “移动智能终端”,其电子电气系统的复杂度将呈指数级增长。据 Gartner 预测,到 2028 年,全球 90% 以上的车企将在核心电子电气系统研发中全面采用 MBSE,实现从 “文档驱动” 到 “模型驱动” 的转型。

对于车企而言,MBSE 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与发展的必选项。谁能率先打破 “部门墙”,用 “统一模型” 打通研发链,谁就能在这场智能汽车的 “时间竞赛” 中抢占先机,驶向未来出行的新蓝海。

   
120   次浏览       7 次
相关文章

中央计算的软件定义汽车架构设计
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中的软件开发过程
一文读懂汽车芯片-有线通信芯片
OTA在汽车上有哪些难点痛点?
相关文档

汽车设计-汽车的整体结构及动力系统
自动驾驶汽车软件计算框架
SysML在汽车领域的应用实践
电子电气架构-大陆汽车系统架构平台
相关课程

AutoSAR原理与实践
功能安全管理体系(基于ISO26262)
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基于SOA的汽车电子架构设计与开发

最新活动计划
软件架构设计方法、案例实践 10-15[北京]
数据架构、数据治理数据运营 10-17[北京]
车载系统功能开发方法与实践 10-25[北京]
SysML和EA系统设计与建模 11-19[北京]
AI辅助软件测试方法与实践 10-26[北京]
OCSMP 认证培训课程 11-18[北京]
 
 
最新文章
ASPICE中配置管理是个什么东西?
了解软件安全分析与组件鉴定
掌握Autosar ComStack的精髓!
基于整车功能的正向诊断需求开发
搞定Autosar SWC开发秘籍,码住!
汽车OTA更新的系统性威胁评估
最新课程
基于SOA的汽车电子架构设计与开发
Auto SAR原理与实践
AUTOSAR架构与实践(从CP到 AP )
AUTOSAR架构建模方法与工具(EA)
ASPICE4.0核心开发过程指南
MBSE(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更多...   
成功案例
某知名车企 AUTOSAR应用设计与开发
吉利汽车 MBSE工程体系汽车建模及评估
某整车企业 《功能需求分析与设计》
富奥汽车零部件 建模工具EA
零跑汽车 建模工具EA及服务
北汽福田 建模工具EA
小鹏汽车 建模工具EA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