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硝烟中的Scrum和XP》想到的
 

2009-09-29 作者:韩亮亮 来源:cnblogs

 

一、 不期而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过我想这可能是一句安慰自己的话,这样可以让自己放手去做事情,即使没有成功,也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突然提起这句话的原因是,我们生活中(工作中)制定了太多的计划,庆幸的是,这些计划中的大多数都没有完美的成功(因为太多未在计划之中的事情发生了),否则世界就不会像今天这个样子!因为计划是固定的,如果所有的计划都不小心成功了,那老天爷也太没有创意了。这就像我和这本《硝烟中的Scrum和XP》书不期而遇一样,一本我一天前从来没听说过,一天后又感觉和它是如此的亲近。

二、Scrum真的Agile么?

这是一本一个下午就可以让你读完的书,这本书的核心思想和这句话有些类似“在现有的资源下,采用最有效的方法做事情!”(这曾经是我期望的座右铭,稍后再小谈一下这个)。如果你仔细的读完这本书,会发现作者绝对是一个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典型。一旦项目目标确立后,不仅项目中的人员,工具,软件要利用最优化,就连项目中每个人的座位,空间,白板,便签都会被利用的如此之好。有时我真感叹资本主义,感叹它在激烈的竞争下残留下来的精品。很显然,Scrum也是一个精品!可同时我又感叹的是国内的前进步伐(我们有些慢了)。如果想在地球上找到一个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找到的地方很可能是在西方的发达国家(美国,德国,日本之类),碰巧的是,Scrum来源于西方,一个被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公认的一种有效模式。而这里是东方,确切的说是中国,一个五千多年的文化没有发挥出来却又在吸收本身之外的各种优秀文化的文化。老实的说,要让Scrum在大多数都是中国的软件工程师的项目里面行云流水,有一些困难,但不是不可能。这就需要那些既能掌握Scrum的精髓,又了解中国各地人的文化的人来执行。显然这里提升了对项目经理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有时候是苛刻的,因为有时候他要确定是不是项目里面的所有人都适合执行Scrum模式,或者他要想办法让那些开始不适应Scrum模式的人变成真正的适应Scurm,虽然这在目前的西方某些国家是一些额外的劳动。

庆幸的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虽然是快速,但离西方发达国家水平,还是有一些差距(如果西方的发达标准是我们的目标的话)。无论怎样,最后驱动快速发展的力量都是我们自己,我们身处经济发展中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在这样的发展中,的的确确确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有着巨大的贡献的。但这部分人所占的比例很小,非常之小(暂时的,但却是很难避免的客观的现实)。如果这一小部分做出贡献的人的为人处世方式可以被看成一种素质的话,而这种素质又恰恰比较容易执行Scrum,那真的要试问那些想要自己的项目成功的公司或企业,需要花了多大的力气来吸引这些为之不多的一小波人才?

三、我心中的Agile

我现苟居在上海(一个令外乡人很羡慕的地方),两年前我还在有名的淮海中路上班,每天除了可以享受外面的花花世界,拥挤的人群,高挑的美女,丰富的美食外。。。还能感受到一种时尚的气息。。。!但身为IT人士,还是选择了一个更为出名的地方工作——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在这里工作的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称谓:张江男。说其有意思,是说这群人的生活习惯都差不多(穿戴也差不多,大多数都是IT类的工作),除了工作日外,平时没有什么太多的业余爱好,最多唱唱歌,打打球。再有,就是看美剧了,和大学里的三点一线有的一拼。其实,我完全可以直接谈这节我想表达的核心——从一个美剧中体会到的Agile,但还是来稍微的感受一下我们大多数项目中的元素吧:一群被外界熟知但绝对需要更多的“关心”的张江男们!如果对这群人的生活习性都不了解,还谈何模仿出Scrum一样的经典模式呢?

言归正传,有一部自认为是很经典的美剧《24Hours》,记得看第一季的时候,几乎忘记了周围的一切,除了6个小时的睡觉时间,还能添加进去的额外也就是盒饭时间了。现在回想起来,里面真正吸引我的是其故事情节的紧凑性,觉大多数场景都会用秒来记,让看它的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而这种紧凑跟本不会允许你再插入其它的杂念。而更吸引人的,则是剧中的男主角Jack处理各种问题的方式。他当然会考虑各种问题对应的各种处理流程,但更多时候,流程是对过去发生的各类事件的一个低风险的相对稳妥的过程集合。对于那些新发生的事件,并不是所有的应对流程就一定是最佳的方案,而编剧正式让Jack充当了这个角色,他能在任何时候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用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想法立刻付诸于行动(这里的快速反应和正确的决策的制定是众多反恐迷喜欢它的一个原因),而且结果都证明这些最佳方案都是离他们的目标最接近的流程。最近几年的Agile开发模式的盛行,多多少少也让我回想起《24Hours》里面的节奏。敏捷是Scrum模式的核心!如果你将《硝烟中的Scrum和XP》这本书翻到第7章的第2幅图片(电子简体版的58页),就会发现这样的一个活动(每天15分钟站立式的例会)在执行中会遇到多少的困难!当然远不止于这个活动。

难道Scrum或者《24Hours》里面的那种节奏只能成为一种奢望么?

四、在中国模仿Scrum模式

在中国这可行么?答案是肯定的。机械工业出版社翻译过一本书《自动地发》,里面大概描述了各公司企业真正需要的那种人才应该有的素质。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也许会明白工作是为自己工作的一些道理,也许就干脆地认为里面所描述的就是在扯蛋(不适用自己,外来的文化)。我不会在这里谈及这本书里面内容的好坏,不过我敢断定,如果你的项目里面的人员都具有《自动自发》所描述的某些素质,或者有多数人员具有这种素质,那真的很恭喜你,相信Scrum模式在你的项目里面不会受到太大的阻碍,效果也会很好。

可问题是,单凭读一本书《自动自发》就能改变每个人几十年来的习惯么?这就像所有人都看完Scrum就马上能应用自如是一个道理。例外的是,的确存在这样的一小波人,他们生来就拥有这种素质,这样的话,找到并善用他们就是你组件团队的首等大事。

有人说,找到这小波人的机率会比买中国福利彩票中奖的概率大很多(优厚的待遇),就当是玩笑好了。不过它的真正意思是,的的确确很难找到这波人才。怎么办?如果金字塔基没打牢,那就期盼塔尖坚固一些吧。对,一定要找一个喜欢并适合Scrum模式的头头,更重要的是,他(她)要有一些人格魅力,这样他(她)的执行力才会很强,执行力强这是一定的,否则金字塔就会变成一团浆糊。如果金字塔基不劳,塔顶也不坚固,就不要幻想执行什么Scrum了,还是按照经典的软件工程里面的步骤慢慢做吧(虽然慢,但还是有成功的可能)!

上面说到了项目头头的重要性,其实中国人中的大多数还是希望头头做决定的。如果你稍微回忆一下我们的历史,我们已经有太长时间生活在一个人专政的背景下了,而且多多少少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即使我们会说一个人专政(皇帝)多么的不好,多么的不公平,多么的不民主,但真正遇到事情的时候,哪一件不是皇上给我们做的决定呢?结果是我们已经几千年的习惯了头头们给我们制定计划,突然一下自让自己做决定,总有些不自然,也不太现实,至少需要一点熟练的过程(也许这种熟练的过程也需要头头们的指导,熟练的才能更快)。


火龙果软件/UML软件工程组织致力于提高您的软件工程实践能力,我们不断地吸取业界的宝贵经验,向您提供经过数百家企业验证的有效的工程技术实践经验,同时关注最新的理论进展,帮助您“领跑您所在行业的软件世界”。
资源网站: UML软件工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