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L软件工程组织

封装的变化之封装对象创建的变化
作者:wayfare
  考虑一个日志记录工具。目前需要提供一个方便的日志API,使得客户可以轻松地完成日志的记录。该日志要求被记录到指定的文本文件中,记录的内容属于字符串类型,其值由客户提供。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定义一个日志对象:

 
public class Log
{
 public void Write(string target, string log)
 {
  //实现内容;
 }
}

  当客户需要调用日志的功能时,可以创建日志对象,完成日志的记录:

 
Log log = new Log();
log.Write(“error.log”, “log”);

  然而随着日志记录的频繁使用,有关日志的文件越来越多,日志的查询与管理也变得越不方便。此时,客户提出,需要改变日志的记录方式,将日志内容写入到指定的数据表中。显然,如果仍然按照前面的设计,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现在我们回到设计之初,想象一下对于日志API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这样的变化吗?这里存在两种设计理念,即渐进的设计和计划的设计。从本例来分析,要求设计者在设计初就考虑到日志记录方式在未来的可能变化,并不容易。再者,如果在最开始就考虑全面的设计,会产生设计上的冗余。因此,采用计划的设计固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一方面对设计者的要求过高,同时也会产生一些缺陷。那么,采用渐进的设计时,遇到需求变化时,利用重构的方法,改进现有的设计,又需要考虑未来的再一次变化吗?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于本例而言,我们完全可以直接修改Write()方法,接受一个类型判断的参数,从而解决此问题。但这样的设计,自然要担负因为未来可能的再一次变化,而导致代码大量修改的危险,例如,我们要求日志记录到指定的Xml文件中。

  所以,变化是完全可能的。在时间和技术能力允许的情况下,我更倾向于将变化对设计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此时,我们需要封装变化。

  在封装变化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究竟是什么发生了变化?从需求看,是日志记录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这个概念分析,可能会导致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形是,我们将日志记录的方式视为一种行为,确切的说,是用户的一种请求。另一种情形则从对象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将各种方式的日志看作不同的对象,它们调用接口相同的行为,区别仅在于创建的是不同的对象。前者需要我们封装“用户请求的变化”,而后者需要我们封装“日志对象创建的变化”。

  封装“用户请求的变化”,在这里就是封装日志记录可能的变化。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日志记录行为抽象为一个单独的接口,然后才分别定义不同的实现。如图一所示:

 
change01.jpg
图一:封装日志记录行为的变化

  如果熟悉设计模式,可以看到图一所表示的结构正是Command模式的体现。由于我们对日志记录行为进行了接口抽象,用户就可以自由地扩展日志记录的方式,只需要实现ILog接口即可。至于Log对象,则存在与ILog接口的弱依赖关系:

 
public class Log
{
 private ILog log;
 public Log(ILog log)
 {
  this.log = log;
 }
 public void Write(string target, string logValue)
 {
  log.Execute(target, logValue);
 }
}

  我们也可以通过封装“日志对象创建的变化”实现日志API的可扩展性。在这种情况下,日志会根据记录方式的不同,被定义为不同的对象。当我们需要记录日志时,就创建相应的日志对象,然后调用该对象的Write()方法,实现日志的记录。此时,可能会发生变化的是需要创建的日志对象,那么要封装这种变化,就可以定义一个抽象的工厂类,专门负责日志对象的创建,如图二所示:

 
change02.jpg
图二:封装日志对象创建的变化

  图二是Factory Method模式的体现,由抽象类LogFactory专门负责Log对象的创建。如果用户需要记录相应的日志,例如要求日志记录到数据库,需要先创建具体的LogFactory对象:

 
LogFactory factory = new DBLogFactory();

  当在应用程序中,需要记录日志,那么再通过LogFactory对象来获取新的Log对象:

 
Log log = factory.Create();
log.Write(“ErrorLog”, “log”);

  如果用户需要改变日志记录的方式为文本文件时,仅需要修改LogFactory对象的创建即可:

 
LogFactory factory = new TxtFileLogFactory();

  为了更好地理解“封装对象创建的变化”,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假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数据库组件,它能够访问微软的Sql Server数据库。根据ADO.Net的知识,我们需要使用如下的对象:SqlConnection, SqlCommand, SqlDataAdapter等。

  如果仅就Sql Server而言,在访问数据库时,我们可以直接创建这些对象:

 
SqlConnection connection = new SqlConnection(strConnection);
SqlCommand command = new SqlCommand(connection);
SqlDataAdapter adapter = new SqlDataAdapter();

  如果在一个数据库组件中,充斥着如上的语句,显然是不合理的。它充满了僵化的坏味道,一旦要求支持其他数据库时,原有的设计就需要彻底的修改,这为扩展带来了困难。

  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以上的设计应该做怎样的修改?假定该数据库组件要求或者将来要求支持多种数据库,那么对于Connection,Command,DataAdapter等对象而言,就不能具体化为Sql Server的对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为这些对象建立一个继承的层次结构,为他们分别建立抽象的父类,或者接口。然后针对不同的数据库,定义不同的具体类,这些具体类又都继承或实现各自的父类,例如Connection对象:

 
change03.jpg
图三:Connection对象的层次结构

  我为Connection对象抽象了一个统一的IConnection接口,而支持各种数据库的Connection对象都实现了IConnection接口。同样的,Command对象和DataAdapter对象也采用了相似的结构。现在,我们要创建对象的时候,可以利用多态的原理创建: IConnection connection = new SqlConnection(strConnection);

  从这个结构可以看到,根据访问的数据库的不同,对象的创建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设计的数据库组件,以现在的结构来看,仍然存在无法应对对象创建发生变化的问题。利用“封装变化”的原理,我们有必要把创建对象的责任单独抽象出来,以进行有效地封装。例如,如上的创建对象的代码,就应该由专门的对象来负责。我们仍然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抽象工厂类DBFactory,并由它负责创建Connection,Command,DataAdapter对象。至于实现该抽象类的具体类,则与目标对象的结构相同,根据数据库类型的不同,定义不同的工厂类,类图如图四所示:

 
change04.jpg
图四:DBFactory的类图

  图四是一个典型的Abstract Factory模式的体现。类DBFactory中的各个方法均为abstract方法,所以我们也可以用接口来代替该类的定义。继承DBFactory类的各个具体类,则创建相对应的数据库类型的对象。以SqlDBFactory类为例,创建各自对象的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SqlDBFactory: DBFactory
{
 public override IConnection CreateConnection(string strConnection)
 {
  return new SqlConnection(strConnection);
 }
 public override ICommand CreateCommand(IConnection connection)
 {
  return new SqlCommand(connection);
 }
 public override IDataAdapter CreateDataAdapter()
 {
  return new SqlDataAdapter();
 }
}

  现在要创建访问Sql Server数据库的相关对象,就可以利用工厂类来获得。首先,我们可以在程序的初始化部分创建工厂对象:

 
DBFactory factory = new SqlDBFactory();

  然后利用该工厂对象创建相应的Connection,Command等对象:

 
IConnection connection = factory.CreateConnection(strConnection);
ICommand command = factory.CreateCommand(connection);

  由于我们利用了封装变化的原理,建立了专门的工厂类,以封装对象创建的变化。可以看到,当我们引入工厂类后,Connection,Command等对象的创建语句中,已经成功地消除了其与具体的数据库类型相依赖的关系。在如上的代码中,并未出现Sql之类的具体类型,如SqlConnection、SqlCommand等。也就是说,现在创建对象的方式是完全抽象的,是与具体实现无关的。无论是访问何种数据库,都与这几行代码无关。至于涉及到的数据库类型的变化,则全部抽象到DBFactory抽象类中了。需要更改访问数据库的类型,我们也只需要修改创建工厂对象的那一行代码,例如将Sql Server类型修改为Oracle类型:

 
DBFactory factory = new OracleDBFactory();

  很显然,这样的方式提高了数据库组件的可扩展性。我们将可能发生变化的部分封装起来,放到程序固定的部分,例如初始化部分,或者作为全局变量,更可以将这些可能发生变化的地方,放到配置文件中,通过读取配置文件的值,创建相对应的对象。如此一来,不需要修改代码,也不需要重新编译,仅仅是修改xml文件,就能实现数据库类型的改变。例如,我们创建如下的配置文件:

 
<appSettings>
 <add key=”db” value=”SqlDBFactory”/>
</appSettings>

  创建工厂对象的代码则相应修改如下:

 
string factoryName = ConfigurationSettings.AppSettings[“db”].ToString();
//DBLib为数据库组件的程序集:
DBFactory factory = (DBFactory)Activator.CreateInstance(“DBLib”,factoryName).Unwrap();

  当我们需要将访问的数据库类型修改为Oracle数据库时,只需要将配置文件中的Value值修改为“OracleDBFactory”即可。这种结构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较好地解决了未来可能发生的需求变化所带来的问题。

版权所有:UML软件工程组织